波提切利之春

尘埃消光

我为何要做自由鸟

*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仅代表个人见解


果然还是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观后感,边写边想,源源不断的颅内正反馈真的令人兴奋。其次再强调一下,仅代表自身观点。

 

看这部电影后,又去读了原著,来回已经有三四遍了。我先看电影,后读书,所以读完后有点讶异,电影情节和原著的重合度竟然如此之高,我又一次感叹:电影好剧本的选择与尊重原作是多么重要。

 

安迪沉冤入狱,用尽二十年,凿穿了监狱的墙壁,重获自由。一开始,我认为是他对自由的渴望,支撑了他的绝对信念,才使得他获得强力的行动机制。虽然所谓“自由”,摸不到也看不见,但是它给我们选择的权利,我们的思想扎根在自由的土壤中,得以野性、纯粹地生长,当然,这种“自由”是个人化的,更是适度的。但是随着我个人心态的变化,安迪的成功,绝对不是一种绝对,对另一种绝对的支持,而是各种因素混合而成,相互支撑的结果,譬如以下几种因素:知识、能力、信念、坚韧、毅力、希望、渴望……仅仅用一两种因素来概括他二十年来坎坷的生活,未免太过简陋与疏浅。就算不用过细的考量,这些因素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推进,都是显而易见的,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受众如此之广,影响力如此广泛的原因。它的故事并不是那样晦涩,而是在紧张中徘徊,用直接的手法给人以精神震荡。

 

这部电影中,主角的生存环境:监狱,仔细想想,也是蛮有趣的。监狱就是一个微型社会,有其自己的一套,比较成熟的运作方式。瑞德运用自己的人脉,为监狱中其他人提供物资,并且从中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;三姐妹兴风作浪,想必监狱中也必有一层阶层关系——菜鸟饱受老鸟的欺负;安迪用自己的能力,对监狱的知识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。仔细想想,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的,大家共处于一个大的社会中,在一个社会之中又分裂出无数的其他社会,学校、公司、班级等等,它们分裂中融合,融合中又产生新的分裂。并且,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待得越久,人的生存惯性就会越明显,当我们的生活受到迁转、偏移的时候,巨大的震荡,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几乎无法避免的撞击与撕裂。老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出狱后,因为不能适应外界迅速地改变,选择上吊自杀的结局,也许就是其中一个例证。温水逐渐被加热成沸水,无法跳跃的青蛙最终被烫死在水中。

 

最后,我好羞愧。如果我是安迪,也许我不是安迪。以我现在的能力,当我面对他所面对的一切时,起初我会伤心一阵子,然后会变得跟其他人一样(无论是不是含冤入狱),在温水里游来游去,殊不知水正在加热,我面临的是深渊。原因也很简单:我缺乏安迪的知识和能力,也无他那样坚韧的念力。但也许从现在开始,一切都不算太晚,不过还是要啰嗦着劝诫自己一句:沉淀并非一时之功。也许宇宙是虚无的,抽象的;但是当我与时空共处于一点的时候,我是呼吸的,我是有质量的。


最后,我写完了,我爽了。


评论
热度(19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波提切利之春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