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提切利之春

尘埃消光

carpe diem

※《死亡诗社》的观后感 仅代表个人言论

※carpe diem活在当下

一个怀抱着理想的人死去了,又有一大批,怀抱着理想的人,站起来,燃烧起来了。

 

“绝大多数人,都在绝望中平静着。”

 

看完《死亡诗社》以后,粗略地去了解了一下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。及时行乐,从微缩的电影中,一直折射到时代的精神需求中。

 

基丁,与其说是位老师,不如说是新潮思想的携带者。他在呆板的学院派中搅破了一个风口——从尼尔为理想付出,用自身的殒灭去抗争这个世界;到查理公开在校园报上叫板理所当然的教条;再到山洞里的聚会,为生命、热情的呐喊……

 

“呃……他只讲了一些美国文学,跳过了现实主义作家们。”

 

从电影鲜艳昂扬的基调,到中间细腻平淡的推进,再归于告密、强迫签字,基丁离开,加快的叙事节奏带动起高度的紧张感,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被迫浸入、溺死深海的绝望感,都表现得恰到好处。原本被湮没,甚至已成粉末的理想,在十名学生的高大的身影,坚定的声音”船长,我的船长“里,被推向重生。

 

毋庸置疑,基丁不是失败者,他的存在定有其存在的意义,他带来了一束光明,从黑暗里开辟出一条路。

回归到现实中,活着还是有一腔热枕好。规划好自己的路,坚定着走下去,你可以说我的不对,但你不能对它指手画脚。“一条分岔路口,我选择走人迹更少的那一条,这就注定了我的与众不同。”我需要呐喊,也需要野性的咆哮,命运只能束缚我一时,却不能阻止我高昂。

评论(1)
热度(77)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波提切利之春 | Powered by LOFTER